欢迎来到低碳城,今天是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让低碳离你更近
低碳科技园 > 碳博会 > 新闻大会

建筑垃圾资源化应是循环经济的必有之义--- 访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

 2020-06-08 浏览:125人
分享至:

今年两会上,一份来自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的部分委员联名提案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大力支持。


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同时也是我国建材行业资深专家徐德龙。在他看来,建筑垃圾资源化应是我国建材工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必有之义。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由大拆大建而产生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社会安全的问题。


建筑垃圾形势严峻资源化道路势在必行


近年来,“垃圾围城”一词常出现在人们的热议中,“深圳滑坡事故”将建筑垃圾的危害血淋淋地摆在了人们的眼前。国内,呼吁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作为建材行业的老前辈,徐德龙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问题更是操碎了心。他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作了不少研究,并希望资源化技术能够广泛推广。


徐德龙说:“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我国当前已经到了建设的峰值,城市建设必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商务部调研撰写的《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创新案例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35亿吨,产量十分惊人,约占城市垃圾的40%。


建筑垃圾已经严重侵害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土壤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


面对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如果采用传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意味着新增占用土地超过7万亩,这相当于每年都有一个类似北京市整个西城区的面积将被建筑垃圾侵占。可以预测,如果仍然按照现在以填埋为主的建筑垃圾处理方式,有朝一日,我们的城市将会被建筑垃圾所吞没。


徐德龙对此非常忧心,他强调建筑垃圾处置一定要走资源化道路,将建筑垃圾处置、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变废为宝,形成建材工业与城市建设有机循环发展。


在采访中徐德龙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能将建筑垃圾完全资源化的技术和示范生产线,通过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处理等,实现清洁高效的利用。“兰州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厂,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够达到仅用一道工序,就能高效地实现钢筋、混凝土、砖瓦、土等的彻底分离,分拣出来的钢筋可卖给钢厂炼钢;废混凝土可以直接制成砂石料;砖、瓦可制成超细粉,替代混凝土中60%矿渣粉;细砂可以做制成砌筑砂浆或抹灰砂浆。这样就可以把建筑垃圾全部吃干榨尽,让人们头疼的‘建筑废弃物’成为再生原材料,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政策要给力大企业要敢吃“螃蟹”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要结合我国的实际,不能完全走西方的路子。我们可以向西方学习,但是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徐德龙特别强调,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走差异化的道路。


徐德龙还指出,要想解决好建筑垃圾问题,转变固有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要将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结合好,形成一种新思维,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建筑垃圾问题。让自然资源、工业生产、人们生活相互联系,形成一种循环、共享的新经济系统。”


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在推广应用中遇到问题,徐德龙明确指出,扶植政策是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的有力保障。他希望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建筑垃圾问题实际情况,给予从事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一些扶持政策,例如在土地、税收、补贴、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除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扶植外,徐德龙还认为,让普通百姓真正认可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制造出来后,用户是否能大胆使用,使用体验是否优良,都将决定今后消费者能否接受这些产品。如果用后体验很好,将成为今后推广工作中的重要助力。这就要求国家推出一些重点示范工程,通过这些好的项目,让普通老百姓看到建筑垃圾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安全可信。”


所幸的是,如今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工程已经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接的APEC会议停车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项工程依托于元泰达开发的绿色建筑垃圾再生复合微粉筑路技术,利用建筑垃圾分选土、建筑垃圾再生砂、建筑垃圾再生活性微粉、工程渣土、生态诱导剂等材料建造而出。同时元泰达公司还承接了“九三”大阅兵的训练场工程,同样是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建造出了让社会满意的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向人们展示了由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项目生产出来的再生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质量过硬,使用效果优良。


徐德龙强调,尽管很多由建筑垃圾再生制造的绿色建材产品已被应用于国内外著名的基础设施工程中,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人对再生绿色产品的认知尚显不足。


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在社会上应用少、推广难的问题,徐德龙指出:“目前,由于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相关行业缺乏尝试和创新的勇气,大企业不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民营小企业又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得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社会认知度低。”对此他呼吁:“要鼓励创新、大胆突破,走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康庄大道。”

要闻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个人账号 单位账号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使用协议》/《免责声明》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