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低碳城、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碳中和技术创新专委会承办的碳足迹碳标签服务企业行(成都)暨第2期碳标签碳关税研讨会在成都市成功召开,同期举办生态环境部“电子电器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认证体系研究与实践”课题座谈会。会议重点研讨欧盟碳关税的影响及碳标签应对机制。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黄建忠,四川省电机工程学会碳中和技术创新专委会主任常晓青,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常政威,中国科学院航空航天所特聘科学家、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玲,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副教授、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晶晶,利亚德集团质量管理部检测经理、高级工程师刘莉,四川国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开国,海信家电集团家电研发中心、博士常雪松,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浙江办事处执行主任张允峰等领导专家出席本次座谈会。
黄建忠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表示,当前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规则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入推进。对企业而言,绿色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碳标签认证体系的建设,将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希望各行各业协同合作,发展创新,积极探索碳标签国际互认机制,继续做好碳标签评价工作标准化,有效建立贸易碳壁垒应对机制,推动我国产业进行高质量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道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蒋晶晶以“碳关税、碳壁垒及企业新挑战”为题 ,同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分享。她表示,绿色低碳将对国际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渗透到产品及服务全生命周期,贸易壁垒问题不容忽视,各行业都应当积极有效应对。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碳市场、碳税、电-碳联动机制等制度体系,加强国际对话和合作。企业需要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和绿色供应链建设,争取绿色标准认证,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实施碳足迹管理,提高生产过程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编写工作,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常政威表示,四川作为全国清洁能源大省,为全国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风光水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6%,目前累计向外省输送清洁电能1.15万亿干瓦时,累计减碳11亿吨,相当于全国年碳排放量的1/10,贡献突出。但目前四川水电优势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双碳背景和国际贸易形势下,清洁电力需求面临刚性增长,现有的电力系统碳核算方法无法精准衡量水电环境价值,制约了外向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行业亟待开展绿电认证与应用研究,将水电环境价值优势转变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为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双碳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贡献力量。
专家们交流指出,面对全球新的碳排挑战以及中国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各行各业都要积极探索低碳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而碳足迹、碳标签认证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低碳转型,深入了解自身碳足迹,以此为基础针对脱碳制定科学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