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即日起,本版推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栏目,关注我国各地各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盈江掌突蟾、大叶可爱花……这两年,云南几乎每隔一两周,就会有新物种被发现。另一组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在高黎贡山,10多年来发现新物种100多个;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标本室里,还有上千份新地衣物种等待鉴定。
地处中国西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除海洋、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这里有脊椎动物2242种,占全国的51.4%;已知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如此多样的物种,应该如何保护?当地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
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抢救珍稀物种
“得天独厚!”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子采集员张挺认为,云南接连发现新物种并非偶然:山河相间的地形,使得物种相对更容易出现分化,云南生物多样性也因此特别丰富;另一方面,低纬度高原让云南既有热带雨林,也有高山流石滩,季雨林里犀鸟滑翔,滇金丝猴则在冷杉林间游荡。
如此多样的物种,该如何保护?张挺和他的团队一年有大概1/3的时间都在野外,为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累计采集保存种子10601种、85046份,给大量的中国种子植物做了备份。张挺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这既是为野外植物买了份‘保险’,也相当于把种子存进了‘银行’。一旦需要,这些种子可以回归野外,这也让物种保护多了一重保障。”
除了对种质资源的采集保存,在云南,像滇金丝猴、黑颈鹤这类既珍稀又受到公众广泛关注的物种更是备受呵护。
近日,国内不足600只且仅分布于云南的极度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工作传来好消息:各主要分布区绿孔雀育雏活动正常,部分区域种群分布范围扩展明显。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团队对云南省双柏县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绿孔雀种群的监测显示,随着近年来巡护力度增强、周围群众干扰减少,该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绿孔雀的种群数量从2015年的52只增加到近百只。随着去年绿孔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项目的启动,绿孔雀种群恢复有了更大希望。
不仅是绿孔雀,被抢救回来的物种还有很多:滇金丝猴从2000年的14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在云南越冬的黑颈鹤从1996年的1600多只增长到3000多只,最初发现时仅4株的漾濞槭如今已有几千株回归野外……
建立自然保护地,恢复珍稀物种栖息空间
“中甸叶须鱼的活动状况,在这里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属都湖片区管护局党委书记李秋平指着水下实时监测屏幕告诉记者,从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扩展为普达措国家公园,面积从141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02平方公里,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试点建设,不仅带动了周围社区居民收入的提高,也让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恢复。
近日一个清晨,天还没亮,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最资深的护林员蔡芝洪就赶到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夜栖地,开始了从日出到日落的保护和观测。瞄一眼就能看出野生动物行走的通道,看蹄印的深浅、大小等就能说出物种和体量,摸着地面的余温就知道赤麂或野猪何时离开了睡巢,守护高黎贡山20多年,蔡芝洪从“小蔡”变成了“蔡叔”。
追踪的是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足迹,但蔡芝洪保护的其实是整片森林。“道理很简单,每一个物种都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要想保护好高黎贡白眉长臂猿,就要保护好它生活的树林。”蔡芝洪说。1996年开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了4847.9公顷生物走廊带,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物种栖息地质量明显改善,实现了种群数量的恢复性增长。
摊开云南省地图,如今,接近1/7的国土面积属于自然保护地。据统计,目前云南已批建自然保护地362处,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被列为主要保护对象,并在自然保护地得到有效保护。在保护地外,针对云南蓝果树、西畴青冈、华盖木、弥勒苣苔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云南省创设30个保护小区(点)专门保护,完善了就地保护体系。
探索相关制度,完善保护体系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各种制度。
2004年,云南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10年3月,《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112个极小种群物种得到拯救保护。据统计,“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成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巧家五针松、华盖木等多种极度濒危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2017年,云南省出版省级物种红色名录《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填补了中国大型真菌和地衣红色名录的空白,为针对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2019年,云南颁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
也有专家表示,合理、可持续的利用,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另一种保护。比如,开展科普体验等。“在实验区及保护区外围开展适度的科普体验既能增加本地群众收入,提高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也有助于让更多普通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盈江管护分局副局长左常盛表示,只有坚持保护优先,才能实现物种保护和群众增收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