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低碳城,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让低碳离你更近
低碳科技园 > 碳博会 > 新闻大会

产业践行碳中和目标分论坛-第四届中国低碳之路高峰论坛暨2021邹平碳中和论坛

 2021-07-30 浏览:10423人
分享至:

智献碳中和时代




在刚刚圆满落幕的第四届中国低碳之路高峰论坛暨2021邹平碳中和论坛上,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于7月16日同步举办了“产业践行碳中和目标”分论坛,探讨产业实现碳中和的策略和路径,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促进产业低碳转型。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节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曹雁青担任了此次分论坛主持人。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孙翠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博士冀晓洲、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付加锋、亚洲开发银行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中节能工业节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志军和科技部副主任张安强、西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岩、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节能技术研究院院长曹雁青、邹平铝协代表、邹平企业代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创新集团有限公司,以及(60多家)有着产业低碳转型诉求的企业代表参与此次分论坛,共话碳达峰、碳中和,探讨双碳背景下的产业能源转型路径。



孙翠华主任首先以“建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她介绍称,在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体系制定上,国际标准化体系分为核算、评价、核证核查、管理和适应五种类型,我国也非常重视该体系的建设,早在2013年就成立了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颁布实施的标准已有14项。然而,我国的标准制定面临资金、技术、研究力量不足等诸多问题和艰巨挑战,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解决。由此,她提出了今后我国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七大工作重点:1.尽快颁布实施已审核通过的企业或机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2.制订颁布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3.加快制订核查核证类标准;4.研究制订企业控制温室气体管理类标准;5.启动应对气候变化适应类标准制订;6.研究制订评价类标准,如低碳企业或机构评价;7.研究制订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估指南,从而加快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体系的建设。



随后,姜克隽研究员进行了题为“实现多重目标的能源和经济转型研究”的报告,详细解读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目标、以及转型路径。他提出了双碳背景下在2050年前要实现的多个目标: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大气雾霾污染物近零排放、水消费明显下降、化学品毒性明显下降、从地球开采矿物明显下降。在国际减排减碳的背景下,碳中和已不仅仅是温室气体减排事务,更是各国家地区之间技术和经济的竞争,而由于缺乏先进减排技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对我国来说将会是一场硬仗。同时他提出,未来全国实现净零排放的路径是在2050年前实现电力系统零排放甚至负排放,而这离不开交通系统的电力化发展,建筑系统的电力化、CCS技术、超低能耗技术运用,以及大力发展清洁安全的核电。另外他也表示,未来氢能的价格可能较低,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未来的太阳能发电可能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冀晓洲博士在“工业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企业实施策略”的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并且能源效率偏低。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逐年提升,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取得一定成就,但要实现双碳目标仍需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改革。他解读称,工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包括:优化结构布局,推动能源低碳化;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大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减少制程排放;大力发展低碳工业装备,助力其他领域达峰;推动CCUS产业化,服务碳中和;以及完善工业碳减排基础能力,强化保障措施。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方式谋求碳达峰、碳中和。



付加锋研究员随后在题为“减污降碳协同评估与协同治理”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体系的必要性,以降低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总成本、消除高碳锁定效应,从而更高效地实现双碳目标。他表示,首先要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进行协同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治理的方向,再选取合适的措施和技术根据这些问题和领域进行协同治理,实现协同控制模式。协同评估主要包括对低碳、环保、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出推动三者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协同治理技术包括被运用于水泥行业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机理与协同控制技术”,以及“生态系统保护与新能源电力、碳汇的协同控制技术”,在协同促进荒漠化土地治理和自然碳汇、负排放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等减排凭证和政策保障可以进一步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吕学都专家在题为“评估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方法论”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了协同控制实施的必要性。他指出,鉴别一项技术、政策、或措施是否为协同控制的手段是选择合适的协同效益评估方法,来比较其在减排减污上能产生的最大效益。这些评估方法包括:物理性质的“坐标系评估法”;相对性质的“交叉弹性法”,用来比较减排或减污哪个更有效;“综合量化评估法”,即核算并比较污染当量的大小。最后,吕学都专家对传统燃油车、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全生命周期的排放和成本进行了案例分析,总结出在推动电动车发展时政府应加大对电动车购买的优惠和补贴政策,发挥协同控制效益。



随后,于志军总经理进行了题为“IDC中心数字化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报告,IDC即互联网数据中心。于志军提出,应加快建设数字化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提高用能效率,通过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式节能减排。他提出的微纳槽群热管理技术、区块链技术、AI算法节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将对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安全性有极大帮助。另外,他还介绍了高效微型内燃机、相变储热材料、运用零碳电源的光伏空调等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总结要融合以上技术来构建数字化赋能的平台化服务体系。最后,他号召关注未来的量子节能技术、IDC、超算中心电子芯片,并强调要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以实现三链合一的高效节能减排方式。



随后,来自邹平的企业代表——西王集团的王岩总工程师介绍了西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的碳减排措施和目标。他介绍称,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的钢铁行业代表,企业的碳排放量极高,但在双碳目标被提出后采取了积极的减排行动。西王金属现有节能减排措施包括以下几点: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工厂建设;加大节能与能效提升,推行数字智能化技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实行资源脱碳化;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引进突破性低碳冶金技术,如CCUS技术;以及树立全员减碳、绿色消费意识。他补充表示,企业未来也将发展高端稀土特钢新材料产业、推行低排放的电炉短流程炼钢流程、提高自发电比例等,以加大节能减排,助力企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曹雁青院长随后进行了题为“系统节能提效改造与碳减排”的报告。基于工业企业能源系统复杂、能耗损失高、管理缺乏决策依据的特点,他提出应采取系统节能的节能减排方式。系统节能即用系统工程方法研究节能工作,通常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和资料,确定变量、变量关系和约束条件,并进行模型分析,以选取最优的系统节能解决方案。系统节能的主要方向包括减少各生产环节中第一类载能体(如各种原材料、水)或第二类载能体(如各种燃料)的单耗和载能量、回收各生产环节散失的载能体和能量等。他解读称,相较于应对式管理和实时数据管理,基于模型的智能化管理具备更安全可靠的诊断分析方法,并且具有预测功能,是更优的工业管理模式,并提出应按优化用能、优化输送、优化供给、促进回收的顺序优化能源系统,进一步推行系统节能。



最后,姜克隽、孙翠华、吕学都、曹雁青四位专家以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围绕“铝工业实现碳中和路径”这一主题展开了专家对话与讨论。魏桥创业集团代表表示铝行业的电解铝工艺碳排放很高,提出了铝工业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姜克隽研究员和吕学都专家分析表示,电解铝行业有很大的减碳潜能,因为排放的CO2浓度很高、聚集在电极附近,容易通过CCUS技术捕获、利用起来,成本较低。同时企业应该养成节约的意识,要节材、节能,优化整体能源结构,从而实现大幅度减排。另外,孙翠华主任和吕学都专家强调,碳中和是在国家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单个企业能否取得实现碳中和取决于行业能耗的大小。低能耗、易减排的行业应力求近零排放甚至负排放,而高耗能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可能面临极大技术限制,因此企业不需要有“碳中和焦虑”,而应先努力实现碳达峰,继而大力减碳、发展绿电。曹雁青院长补充表示,随着现阶段铝存量的增长,未来铝的生产量可能会随之下降,通过大力发展再生铝,未来铝产业碳排放可进一步实现大幅下降。


要闻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 个人账号 单位账号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使用协议》/《免责声明》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
忘记密码
  • 点击刷新 输入图中字母:
已有账号?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