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在近期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这就要求我国在实现“30.60”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模式,要实现达峰目标过程中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低碳转型的协同共赢,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30.60”目标的实现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大考,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共同努力。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积极响应国家部署,按照建设“一院一室一中心”(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碳中和大数据应用工程实验室、碳中和大数据中心)目标,于2021年4月30日在北京成立国内首家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勇担历史使命,致力于全面发挥大数据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加速器作用,真正让大数据赋能生产生活绿色转型,加快全社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碳中和行动目标对激活大数据价值提出迫切要求
韩正副总理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期间,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国家多个部门、相关行业、地方政府等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紧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如浙江省在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编制浙江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探索产品“碳标签”认证制度。这些具体行动计划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都对数据提出迫切且旺盛的需求。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江必新江主任在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成立大会上表示,科学需要建立在数据之上,没有数据就难以对环境污染实现科学有效治理,没有数据就难以实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立法。江主任的发言全面阐释了大数据在实现减排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企业团体和个人相关数据的汇聚,也将服务于构建统一的碳中和数据资源平台和体系、碳中和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从而进一步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对碳中和目标的理解及具体方案的制定。
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韩正副总理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宣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目标、举措、成效,善于用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开发挖掘具有多样性的大数据,有助于推动大数据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下所有场景中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教授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用“盲人摸象”的故事生动说明了掌握多样性数据对于认识碳中和目标、构建碳中和大数据云平台的重要性。碳中和大数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体量大,更重要的在于数据来源及数据结构的丰富多样。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手段和路径不一,其中最基本的方式是改变能源结构,其次是通过自然以及技术手段增加碳汇。只有将所有方式汇集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教授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分享了二氧化碳捕集的创新成果及工艺放大的成本节约效果,并指出把大数据这一数字技术与新能源、节能减排、CCUS技术等紧密结合,是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关键路径。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将首先实现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及碳捕集、清洁能源等相关领域的技术汇集,进而让企业和区域政府对排放现状做到心中有数,让减排计划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碳税、碳交易平台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主动服务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社会用能等各方面的需求,提升区域及产业碳数据的智能开发与利用水平,切实服务碳中和目标下的区域及产业发展需要。让大数据作为新动能驱动产业及能源结构升级,用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守住求真底线,积极开拓数据应用新视野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规划将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七大技术列入数字经济下的重点产业,提出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上云”是指探索推行普惠性云服务支持,“用数”是在更深层次推进大数据的融合应用,“赋智”则是要加大对企业智能化改造。大数据用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角度下,如何让数据真正赋能全社会绿色转型,是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的终极使命。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促进会已在低碳发展领域深耕十年之久,现有低碳智库专家166人,能够为低碳发展提供相关科研技术支持,其中技术库集聚低碳科技成果3000余项。研究院将继续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固有模式,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价值,整合全国乃至全球政、产、学、研、资相关单位的技术、资金、人才资源,构建一体化平台,合理规划,统筹发挥平台资源的最大价值。
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数据应用是关键。武强院士和江必新主任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一致认同数据来源及数据结构多样性的重要性;两位专家提出,探索大数据在各种碳相关场景中的应用是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执行秘书长、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李鹏指出,协会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碳排放计算及评价标准、碳标签评价规则、评价标识、评价队伍、评级机构以及评价系统在内的中国产品碳标签评价体系,将继续推进“一品一签”、粤港澳大湾区碳标签互认等工作,积极探索两岸三地以及中日韩碳标签互认工作。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会将碳标签事业与大数据、低碳经济等有机结合,让所有产品拥有数字化碳标签、让企业和消费者用数字探寻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研究院将秉持江主任赠予的“大研真用”四字方针,保证数据真实可靠,让个人、企业和政府用的放心,真正让大数据赋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
李秘书长指出,碳中和大数据研究院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1.摸清家底,启动全国碳排放和碳汇数据调查试点;建立碳中和数据库采集、建库、整合、监测、评价、分析数据库管理平台;
2.建设全国碳中和信息化“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硬件基础设施;
3.在全国建立国家级碳中和综合管理云平台;
4.建立国家级的碳中和调查分析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
5.建设全国的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大数据云平台;
6.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管理云平台,通过整合各类国土、资源、环境、产业、节能、减排、降碳等数据,实现低碳城市智能化;
7.建设行业低碳建设管理云平台,通过整合各类企业数据,实现企业低碳数据实时化管理;
8.建设面向全球的碳中和云平台。
具体的数据收集及应用工作涉及到的专业、产业领域范围特别广,大数据在碳减排的领域的应用经验较少,对于研究院来讲,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是练好内功,引进专业人才做好基于应用的科学研究;二是人才培养,目前已经开展了大数据类的短期培训班探讨;三是建立分院,研究院将会在浙江成立分院,未来还会在其他省市建立分院,吸引更多大数据人才,挖掘碳中和大数据的价值,助力“30.60”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