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柏能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坐落于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公司重点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能源、生态农业、绿色建筑、洁净水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污染防治,降低用能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公司团队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为主,同时还有从事销售、中型企业管理、大型工程施工经验的人才。
公司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获国务院国资委正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证书,曾在中央某部委工作8年,参与研究制定多项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深入了解国家能源、环境、农业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太阳能供热、供暖、制冷、发电系统,生态农业体系,多能互补供热供暖,海水淡化等方面提交了10项发明专利申请,有4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
公司完成清洁能源和高效设施农业一体化系统1.0版、2.0版和3.0版研发,并研究提出了清洁低碳能源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方案,与十多个市县政府进行了对接,目前正在山东省临沂市、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区开展示范项目合作。
技术产品简介
有关背景
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促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印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发改能源〔2017〕2100号),到2021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面积要达到70%,其中农村地区要达到40%以上。经测算,未来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市场超过10000亿元。
现有清洁取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清洁供热供暖,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是成本高。现有天然气、空气能、电暖器、太阳能+辅助系统每个采暖季费用达3500~5000元/户,比散煤高出100%;农业大棚供暖成本达2~4万元/亩,超出常规大棚承受范围。
二是增加了政府负担。若全部实施“煤改气”,政府补贴将超过1000亿元/年;若全部实施“煤改电”,需补贴2000亿元/年,且补贴后,居民用能成本仍将增加50%以上。
三是优质能源浪费。居民供暖需要的热源温度较低,一般60~90℃即可,设施农业30~50℃即可。采用天然气或电力供暖,“高能低用”问题突出,造成资源浪费。
绿色低碳清洁供热供暖系统
为实现低成本、低碳、安全、环保的清洁供热供暖系统,公司经过长期理论和实验研究,采取多项创新技术,开发了一些列高效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在寿命期成本、污染物排放、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多学科融合创新,设计新型高效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二是考虑太阳高度角和光线入射角对透光率的影响,采用高透光率材料,优化覆盖物角度,使得北方地区冬季系统效率达到40%,比现有系统高出100%;三是集热蓄热一体化技术,太阳能集热器置于蓄热系统上方,显著减少系统占地面积,新型系统占地面积比对比系统减少14.3%,单位占地面积供热量比对比系统提高45%;四是优化匹配集热系统和蓄热系统,采用大容量高效蓄热系统,实现100%太阳能供热供暖,无辅助系统和辅助能耗;五是设置不同温度的蓄热系统,蓄热温度分别为20℃~35℃和50℃~80℃,其中20℃~35℃用于设施农业供暖,50℃~80℃用于工农业生产用热和居民冬季供暖;六是高效保温技术,在零下25℃的情况下,新型太阳能系统无需进行防冻。
公司研发的新型清洁供热供暖系统与燃气锅炉、空气能、电暖器、现有太阳能+辅助系统等清洁供热供暖方式相比,在节能环保、安全和经济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从经济性看:
1、对于冬季居民清洁供暖。新型系统运行成本约5元/平方米/季,运行成本比天然气下降80%左右,节能80%左右,且无污染物排放;综合供暖成本25~30元/平方米/季(包括创始投资和运行成本,初始投资按10年折旧),比天然气下降30%左右。
2、对于温室清洁供暖。年供暖运行成本约5元/平方米,比天然气下降80%左右,节能80%左右;单位供暖面积综合成本约为15元/平方米/年(包括初始投资和运行成本),比天然气、空气源热泵等下降60%左右。
不同供暖方式成本和性能比较如下表所示。
(四)相关专利情况
该新型低碳供热供暖系统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7项,有6项进入实审状态,有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
三、图片
新型供热供暖系统专利图和实物图如图2至图4所示。
图2 大型清洁供热供暖系统专利图
图3 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循环系统专利图
图4 太阳能供热供暖项目实物图
技术评选情况
一是“温室高效清洁供热供暖系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创新创业实用技术前100项重点项目。
二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查新报告指出“除该项目研究人员申请的专利外,在其他相关文献中未见有与该项目综合技术特征相同的报道”
图6 技术评选和查新报告结论
另外,“新型植物生长系统与太阳能供热供暖制冷发电系统”(专利号:201820031638.5)、“新型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专利号:201820031637.0)、“新型太阳能海水淡化和水净化系统”(专利号:201820336495.9)、“新型太阳能与空气能联合供热供暖系统”(专利号:201820336661.5)等四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如图7所示。
图7 获授权专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