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导致环江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洪水冲垮,被水淹过的地变得硬邦邦,寸草不生。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上重新种上庄稼,成了当地村民的期盼。
草长莺飞的季节,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环江河岸边,成片的桑树长势旺盛、绿意盎然,一眼望不到边。
可在200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导致环江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洪水冲垮,大量富含铅、砷、镉等重金属的矿渣被冲到下游沿岸上万亩的耕地上。“洪水过后,被水淹过的地变得硬邦邦,寸草不生。”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土地上重新种上庄稼,成了当地村民的期盼。
到了2010年,广西第一个土壤修复工程——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开启。“通过植物萃取、植物阻隔及间套作修复模式和化学修复等技术,共计修复涉及大安等3个乡镇7个行政村的1280亩污染农田。如今,农户在治理好的农田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产业,大大提高了经济收入。”广西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韦杰宏说。
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河池市成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通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河池创新砒霜厂历史遗址治理项目,探索出砷污染防控等技术,河池“治土”经验获生态环境部肯定并走向全国。
顶层规划: 土壤污染防治模式要可复制可推广
“河池山锡”“南丹水锡”……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描绘了河池当时采矿的情景。河池是我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采选冶炼活动始于宋朝,盛于近代。
改革开放以来,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河池市经济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起,集体、个体矿产资源采选冶炼活动频繁,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深、范围广,区域环境风险隐患突出。
绿色发展,从曾经的选择题变为如今的必答题。“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怎样建立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如何打好净土保卫战?”这些难题摆在当地面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河池最大的优势,更是我们发展的最大‘本钱’。我们积极争取,成功列入国家六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解决了土壤污染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河池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陆海生说。
2016年,河池市被国务院纳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按照“工作先行、制度先行、模式先行”的总体要求,开启了河池特色的治土新征程。
在中央、自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河池市实施了一系列治土举措,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不能从全局或区域、流域层面评估识别土壤环境风险,前期投入少、治理成本差异大等问题。
破解土壤污染综合防治难题,关键靠制度建设。
在土壤环境复杂、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地区推进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需要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气。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从顶层设计着手,积极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抓好河池市国家先行区建设。加快总结项目实施和管理过程经验,研究制定一批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在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矿企业用地治理、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农用地环境监管相关管理配套制度,探索和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为自治区和国家提供可借鉴的管理经验。”2018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方案(2018—2020年)》给出了清晰的定位。
此外,近年来广西还相继出台了《广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实施细则》等文件。
制度之下,曾经沉寂的土地,开始焕发生机。
河池模式: “政府管家+总设计师”,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繁茂的草木中,钢筋混凝土墙体、监测井等环保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在河池市南丹县里湖乡的一处偏僻山坳,者乐砒霜厂的原址如今已成为砒霜遗留废渣示范处置项目所在地。
“污染物来源于南丹县上世纪90年代关停的5个砒霜厂的废渣。废渣中的砷、镉等污染物浓度较高,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南丹县生态环境局项目办负责人说。
在砒霜厂遗址整治中,河池市创新采用原址刚性填埋等技术手段,低成本有效解决了高风险污染物的安全处置问题,节约中央专项资金超4000万元。
河池市土壤污染防治以铅、砷、镉等重金属为治理重点,同时喀斯特地貌又加重了污染现状的严重性和水土统筹治理的复杂性,国内并无成功经验可循。先行区建设初期缺人、缺钱、缺技术,如何探索一套具有河池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
“治理项目前期工作总承包,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让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覃献生说。
通过先行先试和探索创新,河池市最终形成一套“政府管家+总设计师”的土壤环境管理“河池模式”,为全国土壤污染防治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新经验。具体来说,引入一流的咨询机构作为技术支撑的“总设计师”,对先行区建设模式进行顶层设计,编制出台相关方案,确定先行区建设的目标任务、部门职责和分工。而具体项目则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总承包单位,让企业当“政府管家”,垫资组织先行区项目前期技术服务工作。
数据显示,2016—2018年,河池市共获得中央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专项资金7.8亿元,支持40个项目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部调研评估组反馈的意见,从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工作进展横向对比来看,河池市在建设方案备案、组织实施方式、制度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完成较好,建立了历史遗留砒霜厂、河道场地、受污染耕地环境调查与治理三大技术体系,多次在国家层面召开的会议上介绍工作经验并获肯定。
相关链接
柳州模式: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先行先试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西南地区工业重镇柳州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广西的五分之一,在整个西部地区独具特色,同时也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导致了土壤污染。
2018年6月,广西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7—2030年)》,明确将柳州市列为首个自治区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
“柳州市由于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土壤污染具备自身特点,在柳州开展先行区建设,是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的充实和丰富,为全国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进行先行探索。”根据《柳州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方案》,柳州市的先行区建设着重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建设用地制度体系等三个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柳州新模式。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重点行业企业235个地块调查基础信息采集和‘一企一档’。3个项目进入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库,获2019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2亿元。”2020年4月14日,广西生态环境厅发布2019年度广西各地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成效考核评价结果,柳州市获得广西第一。
“2019年,广西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河池市国家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取得初步经验,柳州市积极探索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及投融资模式。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项目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指标核定暂行办法》,是全国首个就‘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落实等量置换、减量置换’要求,出台具体操作规范的文件,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各省市学习借鉴。”广西生态环境厅相关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