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科考队在这个‘大产房’周边的玛依雪山东侧,拍摄到了一个超大的迁徙种群。这支超大的藏羚羊迁徙队伍,前后绵延了近五六公里,种群数量在6万只以上……” 8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 “2020我们与藏羚羊”系列科考节目。
这是2013年以来,科考队第10次走进羌塘。从今年7月中旬开始,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联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和央视报道团队,在亚洲最大的陆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为期20天的《2020我们与藏羚羊》科考活动。
从画面上看,远远望去,山坡上、沟谷中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藏羚羊,多数成年藏羚羊都带着新生的小藏羚羊。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说,玛依雪山脚下是羌塘保护区一个重要的藏羚羊迁徙通道,此前科考队曾经在这一带拍摄到近3万只藏羚羊迁徙种群,此次拍摄到6万多只的藏羚羊种群,实属罕见。数量怎么计算?据介绍,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魅影”无人机可以通过软件把地面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并借助红外摄像机对地面的藏羚羊进行识别,自动统计数量。
原来,随着近些年科考工作的不断深入,藏羚羊的一些习性和行为也逐渐被科学家们发现和解读。这一次,科考队借助无人机,首次拍摄到了一百多只公藏羚羊扎堆下水洗澡的场景。科考队的专家说,藏羚羊这种泡在水里的洗澡行为,实际上是在降温和清除寄生虫。夏季,高原上昼夜温差大,虽然在夜间的时候藏羚羊厚厚的皮毛可以御寒,但是到了中午就会很热,所以藏羚羊会泡在水里降温。另外,夏季蚊虫和寄生虫比较多,藏羚羊泡在水里可以清洁体表的一些寄生虫。藏羚羊是群居动物,每年冬天一只公藏羚羊会和多只母藏羚羊组成临时家庭,交配结束后各自回到原有种群。到了夏天,母藏羚羊集结成群前往产仔地繁殖后代,公藏羚羊们就留守在栖息地,留守在家的公藏羚羊们也会集结成群集体活动。他们尤其喜欢在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活动,饿了就在草地上觅食,热了就到水里洗澡。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研究员深入青藏高原研究藏羚羊已经18年。西藏-青海-新疆相连的无人区面积6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左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今年的研究重点是什么?吴晓民说,主要是进一步研究藏羚羊种群迁徙规律、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原来,藏羚羊是一个迁徙物种,生存的地区东西横跨1000多公里。每年的11月~12月,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北部的越冬地“度蜜月”、交配;次年五六月份,雌性藏羚羊经过长途跋涉去产仔,然后羊妈妈又带着刚出生的幼仔在七八月份返回栖息地。这是和非洲角马迁徙、北欧驯鹿迁徙同为全球最壮观的3大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
吴晓民介绍,从7月中旬到8月初,科考队克服高海拔、高寒、大风等困难,今年还意外遭遇6.6级地震。在那曲市尼玛县、申扎县、双湖县等羌塘保护区内完成了12架次藏羚羊科考飞行试验。此次科考主要关注高原精灵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状况。
据介绍,在羌塘这片平均海拔5000米的北方高地,有着亚洲最大的陆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栖息着高原精灵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斑头雁等。其中,藏羚羊种群数量超过20万只、野牦牛1万多头、藏野驴8万多头。
《2020我们与藏羚羊》科考,首次采用空地结合的方式,利用魅影太阳能无人机、高清智能球形摄像机、远红外自动相机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羌塘保护区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冰川湖泊草场等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大范围科学监测,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