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平顶山大庄矿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百堂忙完手头的工作后,来到自己的“责任田”摘蘑菇。
郭百堂的“责任田”,不在田地的大棚里,而在矿区废置的职工宿舍楼里。
宿舍楼虽破旧,但干净整洁,被黑色的遮阳网笼罩着。室内,一朵朵平菇、香菇、灵芝圆润饱满,长势喜人。楼前,几名职工正将刚刚采摘的蘑菇搬上车,运往批发市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大庄矿闭井后,废置的煤仓视频截图
而两年前,这里却是“人去楼空空寂寂”。建矿于1966年的大庄矿曾是平煤神马集团的骨干矿井,累计生产原煤3712万吨,被誉为平顶山的“西部明珠”。
随着资源枯竭,2016年10月,大庄矿矿井永久封闭,一个原先拥有近4000名职工的矿井只剩下200人留守。路在何方、何去何从,成了萦绕在全矿职工心头的难题。
犹豫徘徊不如重新出发。扛着弥补巨额亏损的压力,大庄矿的领导班子决定向市场要效益,向社会要岗位,通过考察、调研,他们萌发了发展食用菌种植的念头,打算将闲置的职工宿舍楼作为项目用房。
“人家都是用大棚种蘑菇,咱们室内种能行吗?”职工们都有些蒙圈。郭百堂给大家打气:“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干啥总要试试看。”
装喷淋、打通风孔、焊棚架……不到两个月,4栋宿舍楼就被改造成了1万平方米的绿色食用菌种植基地。
为了养好菌丝,职工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定时洒水、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控制温湿度。当大伙儿第一次看到菌棒上萌发出来白嫩菇苗时,个个欣喜若狂,“觉得试验成功了,又看到了希望”。
每栋宿舍楼的每个楼层,都挂着一块蓝色的牌子,上面标记着责任人、种植品种等。郭百堂的“责任田”在8号楼一层的平菇种植区,14个房间的采摘、卫生都由他来负责,并且与绩效考核挂钩。
走进房间,清香扑鼻而来。眼下正是平菇生长的旺季,一排排菌包均匀地摆放在棚架上,一簇簇平菇则像盛开的白色花束挂满菌床。已是采摘老手的郭百堂不到10分钟就摘了满满一筐。
职工在收集孢子粉 黄艳艳摄
“去年夏冬两季,我们共种植平菇10万袋、香菇4万袋,全年收入100多万元。”郭百堂告诉记者,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们调整了种植比例,除了种植平菇、香菇8万袋外,还种植了2万袋生长周期长、价值高的灵芝。
郭炳艳原先是矿上综合服务队的一名绿化工,闭井后她选择了留守,并加入到食用菌种植的队伍中来。
她一边小心翼翼地为刚被采摘完的菌床清除毛茬,一边回忆说:“最初没有销路,我们自己拉着货跑市场。大伙儿都没有卖过东西,既要克服摆地摊的‘难为情’,还要面对被撵来撵去的尴尬,有时候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城乡接合部去卖。”
自力更生,破冰突围。如今,大庄矿许多职工像郭炳艳一样,不仅是个养菇技术能手,还是市场上的“销售高手”,月收入从1000元增加到了3000多元。
大庄矿也如同这些萌发出来的菌丝一般,一天一个样。自关井闭坑以来,除了发展绿色食用菌种植项目外,大庄矿还谋划实施了煤矸石综合利用、煤泥深加工、民用洁净型煤等12个转型项目,一个个绿色发展项目正在让这个饱经沧桑的煤矿扭亏脱困、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