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红树林 黄论谦摄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6月8日是第12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3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红树林 保护海洋生态”。
红树林享有“海岸卫士”美誉。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世界红树林的面积正以年均1%的速度减少,并面临着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严重威胁。
我国现有红树林约2.9万公顷,成为近年来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能在海水中生长,素有“海上森林”之称。红树林作为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在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消浪、保持土壤、净化海水、储碳固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的优异表现,让红树林“海岸卫士”的盛名在全球远播。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亚洲居首位,约占42%。我国处于世界红树林分布区北缘,现有红树植物8个群系21科25属37种,其中真红树植物11科14属26种,半红树植物10科11属11种。主要树种有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红海榄、海莲、木榄、角果木以及海桑等。
红树林一般生长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的淤泥沉积的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入海处。在我国,红树林只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其中90%以上分布在广东、广西和海南。
广西石角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 陈小川摄
我国50%以上的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远超25%的世界平均水平
红树林生态价值高、区位特殊。专家估计,20世纪50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公顷。然而,此后的三四十年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海洋资源开发强度日渐加大,海岸工程建设、围垦养殖、沿岸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日益加剧,红树林大面积消失,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促进沿海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红树林湿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1年起,原国家林业局启动红树林保护工程,将全国约50%的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区。《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全国湿地保护“十三五”实施规划》《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等规划和文件相继出台,国家对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投入不断加大,各地营造红树林的热情高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进程加速。我国红树林面积由2000年的2.2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约2.9万公顷,新增7000公顷,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地考察时强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能力。
总书记对红树林保护恢复的重要指示、批示,为红树林保护恢复指明了方向。2019年4-6月,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组织开展红树林资源现状和适宜恢复地调查,编制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将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
根据福建省滨海沙地保护与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文卿教授的研究成果,我国已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不包括港澳台)38处,超过50%的红树林被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已成为我国保护力度最大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红树林保护区成为鸟类乐园 陈为人摄
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管理亟待加强
数十年的实践,我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基于滩涂造林的红树林修复技术标准体系。滩涂造林是我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也是红树林面积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我国科学家对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发表的红树林学术论文数量居全球首位。其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廖宝文研究员等专家学者2010年所著的《中国红树林恢复与重建技术》,凝练了我国红树林造林经验和技术成果。
然而,学界认为,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关专家表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地貌单元包括:红树林有林地、林外滩涂、潮沟和浅水水域,后三者在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将红树林湿地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
专家认为,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红树林湿地最需要采取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模式。具体而言,对有林地采取封闭式管理而忽视其他地貌单元,如果在生态修复中过度强调红树林植被,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修复考虑不够,可能会导致生态修复工程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过分强调人工修复,也会忽视自然恢复,必然会压缩了红树林自然恢复的空间,也会导致一些修复工程造价过高。此外,现有法律法规体系能够有效遏制对红树林的直接破坏,但对于来自红树林湿地外的各种干扰破坏因素缺乏执法依据。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倡导“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下一步要按照这个要求,系统全面部署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特别是要给红树林自然恢复留足生态空间。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成旅游打卡地 许志雄摄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和管理应从4个方面进行探索。
红树林研究。系统开展红树林生态过程研究,揭示红树林退化过程和机制,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针对困难立地造林难度大的问题,开展生境改造、树种配置等研究和示范,加强红树林湿地生境修复,拯救珍稀濒危红树植物,保障红树林湿地的修复成效。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制定及完善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监测和功能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红树林管理。在管理理念上,从林地管理转变为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将有林地、滩涂、潮沟、浅水水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建设国家级野外台站,实现科学管理,推广社区共管。加强我国红树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研究,建立生态赔偿技术体系,制订全国性的红树林管理法规。
红树林修复。改革以滩涂造林为主要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体系、经费投放体系和政绩评估体系,构建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标准体系。将修复目标从单纯注重植被恢复,提高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恢复,把鸟类、底栖生物、鱼类生境修复纳入目标。编写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标准和退塘还林作业手册。我国沿海地区特别自然保护地内有大量鱼塘闲置,退塘还湿应成为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方式。慎重实施滩涂造林,禁止在海草床、重要鸟类觅食地实施滩涂造林。
红树林红利。放宽对非自然保护地内的人工红树林的诸多限制,鼓励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地外的人工红树林。从生态旅游和生态养殖角度,充分挖掘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让红树林生态旅游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作用。创新鱼塘养殖模式,规范养殖户行为,开展生态养殖。
造型别致的红树林 陈小川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