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卫报报道,全世界从新冠肺炎(COVID-19)中复苏之际,澳洲有机会摆脱10多年来气候留级生的姿态,追赶绿能发展进度。
全世界不论在政治光谱的哪一端,无不在设法加速启动经济重建,同时试图因应气候挑战。不只环团和保育团体这么想,产业界、银行、能源公司、工会和主要投资者也认同。
后疫情时代,澳洲有机会追赶全球绿能发展进度。照片来源:欧洲太空总署(CC BY-SA 2.0)
各国政府纷纷表示认同绿色振兴 主要商业能源巨头亦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负责人克里斯塔琳娜·乔吉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4月下旬在一年一度的彼得斯堡气候会谈中向30个国家的领导人明确表示,公卫危机和大规模封城措施造成的经济崩溃,不表示我们应暂停因应气候危机。
德国政府已呼吁振兴计划应投资在减排等符合未来趋势的工作,而非回到过去的状态。英国提议加速采用绿色技术,表示这可能对“社会未来的可持续性、韧性以及最终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巴基斯坦、葡萄牙、加拿大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等政府认同绿色振兴的想法,BP和壳牌等主要商业能源巨头亦然,世界银行也在其部落格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对绿色振兴方案的建议。
许多资金也支持这个立场。负责资产超过550亿美元的全球投资者团体警告政府,投入绿色振兴方案时,应避免将资源集中在短期的、排放大的计划上,以帮助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改善货币价值不太明显的空气质量等方面。
澳洲举办两场绿色振兴相关的在线峰会 与会者达数千人
在澳洲,绿色振兴的讨论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急迫,这可能反映出该国恶名在外的气候政治,以及媒体一向不重视气候议题,除非与政治斗争挂钩。
但上周,情况开始改变。产业团体智慧能源委员会(Smart Energy Council)和干净能源委员会(Clean Energy Council)分别举办了以绿色振兴方案为主题的在线峰会,出席人数达数千人。澳洲产业集团(Australian Industry Group)执行长英尼斯·威洛克斯(Innes Willox)在两场谈话中表示,COVID-19后的经济振兴和净零排放是重叠的问题,应一起处理以促进成长。
由于现在再生能源是最便宜的投资标的,AIG和众多澳洲利益团体、研究组织和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如何进行绿色振兴。
由于现在再生能源是最便宜的投资标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绿色振兴。照片来源:David Clarke(CC BY-NC-ND 2.0)
此外在两次峰会上,各州和首府都有首长、能源部长或国有干净能源机构代表出席。昆士兰代表帕拉夏(Annastacia Palaszczuk)谈到发展电池制造业的潜力,并声称绿色氢资源最终将超过该州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南澳能源部长佩莱坎(Dan van Holst Pellekaan)赞扬同为工党的前任部长帮助该州发展成再生能源发电的世界领导者,并表示希望该州在2030年前100%使用干净电力。
新南威尔斯州自由党员基恩(Matt Kean)表示,疫情疫情过去后,该州政府正在思考其电力策略和零净排放计划如何与经济振兴结合。塔斯马尼亚自由党政府步调更快,发表了再生能源行动计划草案,目标在2040年之前实现200%的再生能源发电,这个目标透露出大规模输出干净能源的野心。
澳洲总理莫里森、联邦政府仍未将再生能源、零排放目标纳入考量
各州政府并没有彻底改变过去的立场,像昆士兰州还是悄悄公布了一系列石油和天然气业支持计划,但他们都看到了干净能源的机会,也都有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联邦政府则一直志不在此,也没有参加任何一次峰会。它支持抽水蓄能计划和绿色银行干净能源金融公司(Clean Energy Finance Corporation),但没有零净排放目标,同时也在推动以天然气为基础的化石燃料动力回收。澳洲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召集的Covid-19协调委员会由前矿业高阶管理人鲍威尔(Nev Power)主导,似乎重心都放在燃气,没有考虑是否遵照巴黎协定的净零排放目标。
致力于澳洲绿色振兴研究的团体“超越零排放”正在规划一项“百万就业计划”,据说可使澳洲成为再生能源超级大国。“超越零排放”临时执行长兰科(Eytan Lenko)表示,这个全国“深度能源改造”计划,从社会住宅、低收入家庭、学校和医院开始,提高300万栋建筑的效率,不再需要支付电费或煤气费,有机会创造30万个工作机会。
超越零排放正在寻找扩大干净制造、让采矿和运输改用干净能源、修复澳洲失灵的回收系统,以及100%回收物料的方法。
另一个非营利组织ClimateWorks最近指出,澳洲可以实现净零排放,并发表了关于如何使用现有技术在2035年前实现零排放的愿景。
澳洲公共政策智库Grattan Institute的研究显示,若发展绿色钢铁业,可以在目前的煤矿地区创造2万5000个就业机会,有机会为受国际减排措施影响的工人提供一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