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低碳城,今天是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让低碳离你更近
低碳委

建筑垃圾 从花钱埋到花钱买

2020-06-09 浏览:738人
分享至: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湖北、江苏等地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探索。不过不少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还面临着原料“吃不饱”、产品标准欠缺、销售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


江苏南通海安市城管局的张华宇是个“老环卫”,过去多年为渣土车偷倒建筑垃圾的事烦透了心。这两年,老张终于不为这事儿操心了:“建筑垃圾都成卖钱的宝贝了,哪还有人傻到去把它偷偷倒掉!”


建筑垃圾变成行道砖,又省土地又省钱


实心、空心墙体砖、行道砖、绿化砖、护坡砖……偌大的厂区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砖。这是海安市一家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生产各种建筑产品的企业。


该公司把从道路、拆迁工地运来的巨大混凝土块破碎、分筛,制成粗、中、细不同类型的骨料。粗骨料中,鹅卵石大小的石子,一经制成就被建筑企业的重型货车拉到工地再次作为混凝土原料。还有一些粗、中型骨料,在这里被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形成商混原料,制成建筑用混凝土。而那些被粉碎的细骨料,则被制成行道砖、透水砖、护坡砖等各种砼制品。


武汉也有这样的企业。9月6日,在武汉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作业场,机器轰鸣中,大块的混凝土废料经过破碎生产线,变成粉末、石子、石屑,添加水泥等原料后,变成行道砖、护坡砖等产品。


据介绍,正在被处理的是汉阳区海绵城市改造工程中产生的约2.6万吨建筑垃圾,这些垃圾若是填埋将占用30亩土地,而资源化处理制作成地砖等产品后,不仅节省土地,还可节省100多万元原料采购款。


这个作业场,是武汉开始试运行的6处建筑弃料处置点之一,采取就地、就近处置的方式,将建筑弃料破碎、分选,再深加工成透水砖、路沿石、水稳拌和料以及再生碎石骨料,重新使用或直接回填到工程建设中,变废为宝。目前,该公司已在武汉建成三座建筑垃圾循环处理厂,年处理能力达到100万吨。


需开拓原料来源,完善产品标准


建筑垃圾要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不容易。


海安一家再生资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设计生产能力是年处理24万吨建筑垃圾,2017年正式投产,年实际处理量是13万吨。产量上不去不是因为销路不畅,而是因为“吃不饱”,“产品一出厂就被客户拉走了,关键是原料跟不上”。


海安市城管局负责人介绍,海安城区平均每天产生大约1000吨建筑垃圾,一年下来有30多万吨。那么,其余的20多万吨建筑垃圾都去哪里了?该负责人介绍,大部分像砖石碎料这样的建筑垃圾,直接被建筑工地拉去作为地基材料了。


据介绍,在海安,再生资源公司的建筑垃圾收购价是每吨25元,被建筑工地拉走的砖石碎料,出价则更高。


在湖北,这类企业也存在“吃不饱”问题。襄阳市一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年处理能力为100万吨,因为原料供应断断续续,今年上半年只处理了6万多吨建筑垃圾。


记者在湖北调查发现,不少建筑工地施工方习惯于直接付钱给运输单位,由其代为寻找消纳场处理。由于建筑垃圾体积大、转运成本高,运输单位往往不会专门去寻找资源化利用企业出售垃圾,而是直接运至消纳场。


湖北省城管局城市管理处处长侯继光介绍说,目前湖北成规模、标准化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很少,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垃圾处理成本高,且产品无标准,难上市,很难盈利。


据介绍,在武汉,一车建筑垃圾运送20公里就要600元运费,而生产出的地砖,每平方米售价只有30元,必须要靠量盈利。一旦生产不能持续,或者产品卖不出去,就要亏损。有的环保公司因为承接了武汉旧城改造、道路改造等项目,产品有用武之地,才能基本实现产销平衡。


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督察总队副总队长王敬介绍,武汉每年产生约2000万吨建筑弃料,其中用于基坑回填和场地平整约占60%,山体修复、堆山造景等约占30%,资源化再利用的只有10%。


王敬说,目前武汉大大小小的建筑弃料资源化利用企业有30家左右。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建筑弃料获得难、产品标准欠缺、上市难等问题,武汉市正在紧急破题,争取今年底初步做到“建筑弃料不出区”,到2020年底,建筑弃土和建筑弃料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


海安市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只要不作为垃圾被弃置、不产生二次污染,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


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南通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制定了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扶持条款。


建筑垃圾中的装潢垃圾成分复杂,分拣麻烦,利用率不高。“我们正在利用原有的2个建筑垃圾堆场,把它转型为装潢垃圾分拣中心。”海安市城管局副局长钱晓兵介绍。


去年4月,武汉曾在中央环保督察中被点名批评:“建筑垃圾违规堆填于鱼塘、蓄洪垸、农田等低洼之地,导致城市防洪防涝能力下降”。随后,武汉启动整改,将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上日程,提出“减量排放、规范清运、有效利用、安全处置”和“建筑弃料不出区”原则,积极探索环保的弃料处置方式。


“湖北在建筑弃料资源化利用方面确实存在短板,大部分建筑垃圾都是简单填埋处理,甚至存在违规堆填现象。”侯继光坦言。湖北省住建厅初步统计,湖北年产各类建筑垃圾8283.3万吨,截至去年底,全省已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40座,实际年处理量仅1600多万吨,其中得到资源化利用的更是少之又少。


“早在5年前,我们就曾对全省的建筑弃料处理情况做过详细调研,建议各地市建立资源化处置点,但收效甚微。”侯继光称,各地在报告建筑垃圾处理情况时,总是称做到了“供需平衡”,根本没有动力和压力上马资源化利用设施。但在他看来,这种平衡只不过是“花钱填埋堆放”,没有违规处理而已。


“我们正在探索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纳入特许经营管理,制订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准,鼓励优先使用再生产品。”侯继光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