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2018(首届)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工作动员会在沪举行。动员会上,组委会秘书长李鹏发出了“每个人都不做旁观者,而要做主动参与者、践行者”的呼声。怎样不做低碳行动的旁观者?进而成为主动参与者、践行者?日前,记者专访了组委会秘书长李鹏。
“让环保行业搭上低碳顺风车”
近年来,为改善气候变暖趋势,不少国家提出具体的产业升级、绿色能源目标,世界各国掀起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
在李鹏看来,我国是一个高能耗国家,只有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才能赢得低碳经济主动权。
不过,“适用性比较强的低碳和节能技术,产品、项目、装备等存在难以向市场推广的困扰。”李鹏介绍,几家行业协会联合组成一个编委会,从6年前年开始发布的“十二五”中国低碳科技成果,到现在“十三五”中国低碳科技成果累计已发布137项,包含能效提高、非化石能源、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汇五大领域、数十种行业。然而,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低碳技术,却面临难以向市场推广的尴尬。
“这些技术和成果的转化,中间缺少了一个环节。需要有一个平台把技术和装备整合起来,促进成果的转化、交易、合作、推广。”李鹏说,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促进会、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认证中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交大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等八个部门达成共识,全力推动低碳技术成果转化与交易。在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工信部节能司支持下,联合筹备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以“低碳科技,点亮未来”为主题,旨在交流展示我国适用普及低碳技术,架设国际合作通道,带来更多合作空间。
他进一步说,“搭建碳博会平台,可以让环保行业搭上低碳顺风车,集纳一些石油石化行业的顶尖技术,通过积极探索、吸纳到展会中来,完成向能源企业引荐的结构性组配,助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他预测,“未来,我国将以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着眼点,在新能源转型、二氧化碳封存、企业绿色供应链等方面,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可借助博览会平台成功实现市场化,推动关键低碳技术与配套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光有线下平台还不够,我们正在筹备线上低碳技术交易平台。此外,我们还要打造建设一个低碳科技产业园。”李鹏说,“我们称为‘一博、一中、一园’。一博就是中国国际低碳科技博览会,一中就是低碳技术在线交易中心,一园就是低碳技术产业园。”
据介绍,低碳技术在线交易中心将在首届碳博会之后启动;低碳技术产业园预计在“十三五”末建成,包含技术研发、中试平台、厂房和商业办公区,成立专家委员会,既能够为企业“开药方”又能直接生产和施工。
碳博会有序衔接多方参与者主动作为
首届碳博会展区分设气候变化主题和低碳技术与装备、绿色制造、低碳物联网、建筑节能、低碳城市和国际成果七大展区。在搭建低碳技术交易合作平台,整合优势资源方面优势凸显。
李鹏介绍,作为碳博会的前期铺垫,碳博会主办方专门启动了“低碳城市友好行”,目前已经走过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河南等省市,预计在碳博会开幕式现场将有低碳足迹亮相碳博会等环节。
目前已有近200家企业参展,将展示500多项先进低碳技术与产品。同期举办的第三届低碳之路高峰论坛除主论坛外,还将举行全国碳市场建设、低碳能源系统、国际电器电子产品绿色制造、低碳技术、低碳行为、低碳城市、绿色消费与绿色供应链、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等不同主题的分论坛及夜话黄浦江、世界地球日公益活动等内容丰富、精彩的活动。
李鹏认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亟需聚合三个主体形成合力,这三个主体也是碳博会的参与主体。
第一个主体是企业。他表示,通过多年走访发现,由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结构性发展不平衡、节能技术和资金缺乏等原因,企业节能降耗的压力比较大,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多方合作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第二个主体是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近年来,为了鼓励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体制内科研人员在岗创业、离职创业的相关规定。然而,产学研一条龙的成果转化,并不是科研人员一个人的事,需要寻找资金、厂房、设备和企业的支持,必将形成一个实体。如何把企业和科研人员的需求对接,促进成果转化,也是碳博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主体是政府部门,也是最重要的主体。政府是低碳经济的主导者、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陆续出台的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低碳经济、环保问题的重视。李鹏表示,碳博会一方面要向政府部门反映社会和企业的诉求与建议,另一方面又要面向企业和公众普及低碳和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行业形势的宣贯,显然搭建平台实现多方对接是最有效的方式。
借气候奖打通国际合作大通道
在4月22日首届碳博会开幕式前,“我们将举办一场针对气候变化的体验式主题展,通过公益活动的方式,向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传达低碳生活的理念。”李鹏说,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对清洁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加强引导,比如垃圾分类、清洁出行等比例还是不高。其中,尤其要做好对大中小学生的宣传、普及和教育,让低碳讲座和科普活动多进校园,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碳博会还将邀请一带一路上的专业采购商和各国驻华使节参赞,进行低碳技术国际对接与合作机会。
此外,为有效沟通对接各方资源,提升公众参与度,产生规模效应,碳博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专业性组织和媒体参与下,以推动中国低碳科技创新发展为己任,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倾力打造中国低碳科技创新权威荣誉奖——气候奖。李鹏说,“气候奖”分为人物、企业、项目、成果、城市、青年领袖、碳金融创新等细分奖项,其中人物奖中低碳科技创新最具影响力人物、最具领导力企业领袖等奖项成为角逐热门。
为保证本次评奖的公平公正与国际化,评选活动由碳博会组委会组织实施,邀请国际机构、相关行业组织、经济及社会学家、学术研究及知名媒体代表等共同组成评审团,进行多轮综合评分。
目前已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社会调研、征集各方专家与媒体评分并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评价模型遴选出综合评价候选者。
李鹏希望,通过气候奖评选活动为我国低碳科技创新发展树立标杆和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推动中国低碳科技创新健康、快速、稳定发展。
他指出,“博览会放在上海,意味着低碳技术不是一国的,而是全世界的。”博览会集中展示国内外普及适用的低碳科技成果,打造国际低碳技术与装备展示交易平台,为低碳科技企业架设起国际合作大通道,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更大国际合作空间。下一步,碳博会将走出国门实现落地国际舞台,为企业嫁接展览展示机会的注脚与规划。
届时, 碳博会及同期举办的低碳之路高峰论坛,在一年一度的气候大奖的传播效应下,将为国际国内企业家代表提供资金、低碳项目等专业、高效、深度、共享的交流对接洽谈。李鹏最后坦陈,“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通过博览会实现各方技术互补、信息共享、资金互助,实现节能服务产业领域从过去一国、一地、一企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模式的切换,这正是举办碳博会的初衷也是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