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片山是荒山,路也是烂路;现在,山绿起来了,路也修好了,满眼都是绿色,鸟语花香的。我经常约上朋友一起来爬山,把我们合作社栽的树、造的林指给他们看。”
7月,笔者跟随华蓥市云森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负责人游利君走进华蓥山。打动笔者的,除了眼前青山连绵、碧水蓝天的美丽图景,还有游利君对美好生态的那份获得感、幸福感和敬畏感。这也是每一个华蓥人对失而复得的绿水青山最真切的感受。
正是2017年底启动的广安市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一度遭遇生态危机的华蓥山迈入了生态建设快车道。处于工程核心区域的华蓥林业人,围绕让华蓥山“绿起来、富起来、美起来”的总体目标,将厚植生态底色与布局现代林业相结合、将推进项目建设与带动农民增收相结合、将实施生态修复与提升景观品质相结合,走上了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优美的生态文明之路。
厚植生态底色 提升森林质量
华蓥山从四川盆地东侧的广安市拔地而起,在川渝之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这是一条世界级的山脉,与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安第斯山并称世界三大褶皱山系。绵延数百公里的大山褶皱里,沟谷纵横、森林密布、石林丛生、矿藏丰富、野生动植物繁多。
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的“三线建设”以及对煤炭、石灰石矿的大规模无序开采,给华蓥山区带来了诸多生态问题,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森林湿地退化、水土流失及石漠化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思想,作为全国6个项目之一、四川省唯一的项目,2017年,广安市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与过去的生态工程相比,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更加注重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分区施策、综合治理。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安市在华蓥山统筹布局了45个治山、洁水、造林、良田、净湖子项目,对华蓥山实施立体式、系统性、全方位生态修复和保护。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为厚植华蓥山生态底色,打好绿色根基,我们按照‘生态+产业、绿化+美化、增绿+增收’的思路,组织实施了森林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李朝伟告诉笔者。
华蓥市发动全市22家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参与项目建设,统筹林业发展中心、天池林场、东方红林场技术力量,组建了一个15人的技术指导组,负责与每一支施工队伍对接,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跟班作业,以确保造林质量。
“造林是非常辛苦的。我们每天5点就要起床,召集好队伍上山栽树;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到集体宿舍,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
游利君告诉笔者,专合社成员70%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再加上造林工作异常辛苦,她总是想方设法在一日三餐上给大家保证营养,在造林工薪上不拖不扣,及时兑现。
“专合社成员每人每年的劳务费大概是2万-3万元,这份收入他们也比较满意,因此对工作也格外认真。我们专合社的造林成活率在全市都是名列前茅的。”
历时3年的造绿行动,华蓥市共在华龙街道、禄市镇、天池镇、阳和镇等地,营造油樟、梨、枇杷等经济林木1.56万亩;在省道S406、S407沿线栽植银杏、海棠、紫薇、夏鹃、红叶石楠等彩化树种1万多亩80多万株;在观音溪栽植海棠、银杏等大规格苗木360亩3.6万余株。
项目还在天池国有林场、东方红国有林场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上万亩,通过在全市范围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宣传,对华蓥山自然资源实施了更加严格的保护管理。
每一片绿色都不会辜负辛勤付出的汗水。
3年间,华蓥市建成3条色彩斑斓的森林景观带和一批林业产业基地,带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7.1%提高到52.64%。森林生态系统抗御旱灾和洪涝的能力大大提升。
打造绿色银行 带动林农增收
层层叠叠的山岭沟壑间,郁郁葱葱的油樟树整齐排列;山岭更深处,在还没绿起来的石漠化土地上,上百个林农正在挥锄培土、浇水整地。这是今年7月,笔者在华蓥市柏木山看到的场景。
几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
“20世纪70年代,柏木山片区曾栽植了一批马尾松,因分散经营、管理粗放,生态和经济效益均不高,周边老百姓只能守着‘小老头树’受穷。”华蓥市林业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2018年,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柏木山片区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启动。华蓥市引入四川省金泰林业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共同建设以油樟为主的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将华龙、双河、古桥街道等区域23614亩土地纳入建设范围,带动周边林农共同发展。
油樟是重要的绿化和经济树种,从樟叶中提取的樟油是军工、医药、食品等行业的稀有原料。
金泰公司负责人张小平告诉笔者,她将优质种苗和关键技术运用到柏木山项目建设中,带领合作社社员3年栽植油樟1万余亩。去年,公司试炼油成功,一亩樟叶炼出的油价值600余元。
“油樟让光山秃岭绿起来了,也让我们得到了实惠。”柏木山村民、贫困户屈国玉告诉笔者,将土地流转给油樟基地专合社,每户每年可获得流转租金2000元左右,通过参与基地的栽树、育苗、管理,每人每月还能收入2000多元,周边3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814人顺利脱贫。
此外,项目还创新试点了“复三七利益链接”模式,即村集体统一对流转土地进行打造,村民以土地入股,取得收益后,土地承包者占三成,村集体占七成。村集体获得的七成收益里,村民先提取分配三成,余下七成再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当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在项目带动下,华蓥市掀起了油樟种植热潮。全市现已推广种植油樟3.5万亩,形成集育苗、栽培、樟油提炼为一体的油樟产业链,从事油樟产业的林农达数千人。
这还仅仅是奇迹的开始,柏木山的绿色蝶变仍在继续。
“未来,我们将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思路,将柏木山打造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园,持续带动周边林农稳定增收。”华蓥市林业中心负责人表示。
培育精品景观 建设示范项目
生态保护修复的最终目标,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活需要。对华蓥人民来讲,期盼度最高的当属天池湖综合治理项目。
天池湖位于华蓥市天池镇,是四川盆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也是华蓥山脉唯一的高山喀斯特天然湖泊,与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并称全国三大天池,水域面积3800余亩,居三大天池之首,它也是周边20多万群众的饮用水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池湖周边相继建起一批高污染企业,湖水受到严重污染,湿地生物多样性、土壤、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017年底,天池湖片区综合治理纳入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华蓥市相继关闭周边纸厂、洗选煤厂、煤窑、石灰窑等污染企业30多家,关闭农家乐2家,关停搬迁养殖场200多家。在四川省林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华蓥市高起点编制天池湖湿地生态修复规划,着力打造华蓥山精品湿地景观,提升华蓥市山水田园城市品位。
“我们坚持以库塘湿地修复为核心,以岸线绿化美化为框架,精心设计水生、陆生植物及配置方式,最大限度保留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项目负责人告诉记笔者。
沿湖铺设截污管网17公里,完成河湖水系连通3公里;在湖区消落带及周边栽植芦苇、花叶芦竹、美人蕉、鸢尾、池杉、水杉、银杏、红枫、红叶石楠、连翘、枇杷、紫薇、杜鹃等植物113.6万株(丛)。
生态修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项目组在消落带栽植的植被,早期成活较好,但是到了2019年,随着5月份雨季到来,消落带的水位迅速上涨,水位保持在483-485米时间长达6个月,致使已成活的芦苇被浸泡死亡。
“其他植物,比如池杉、银杏,都长得很好。在补植补栽的时候,我们就放弃了芦苇,补植了池杉,另外在湖岸补栽了花叶芦竹、鸢尾等小型挺水植物。”目前,天池湖滨湖带基本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复合植被,景观层次丰富。
项目组还在天池湖配套修建了游憩步道、座椅、湿地科普介绍牌等基础设施,同时,对项目区150公顷湿地实施严格管护,全面禁止湖区范围内的捕捞、挖沙、排污、开垦等行为。
绿水青山入画屏,水光山色与人亲。天池湖在治理中实现了美丽嬗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
“湖水越来越清,鸟儿也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在旁边更加舒心,天池镇也更留得住人了。”天池镇村民沈朝辉谈起变化喜不自禁。
未来,华蓥市还将继续深化天池湖综合治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含金量。“我们将努力把天池湖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自然教育体验基地。”项目负责人说。
山仍是那座山,思路一变天地宽。
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带给华蓥山的是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巨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绿水青山将真正成为华蓥人民的幸福之山,为生态文明新时代写下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