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和平能源发展观察月刊》将每月为您梳理国内外能源行业动态和政策进展,分析中国能源行业在海内外发展的风险和机遇。本期为2020年6月刊的内容。
版块一:政策进展
●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1]
《意见》指出,要持续构建多元化电力生产格局。稳妥推进煤电建设,发布实施煤电规划建设风险预警,严控煤电新增产能规模,按需合理安排应急备用电源和应急调峰储备电源。在保障消纳的前提下,支持清洁能源发电大力发展,加快推动风电、光伏发电补贴退坡,推动建成一批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科学有序推进重点流域水电开发,打造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开展煤电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在煤炭和新能源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煤电调峰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达到2.4亿千瓦左右。同时,要统筹推进电网建设,有序安排跨省区送电通道建设,优先保证清洁能源送出,不断增强电网互济和保供能力。
● 六部委:关于做好2020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附件三:2020年煤电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2]
今年目标任务首先要淘汰、关停不达标的落后煤电机组,按需有序规划建设煤电项目,严控煤电新增产能规模,按需合理安排煤电应急备用电源和应急调峰储备电源,2020 年底全国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 11 亿千瓦以内。统筹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机组要在2020年底前完成改造工作。被列入 2020 年度煤电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机组,除地方政府明确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的机组外,应在2020年12月底前完成拆除工作。
黄河流域的煤电厂。© Lu Guang / Greenpeace
● 国家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 年本)(征求意见稿)》[3]
国家工信部组织修订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上指出,要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中,电池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900 万元/亩,组件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 万元/亩。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和规范电网规划投资管理工作的通知》[4]
《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电网规划统筹协调与实施。深化电网规划编制内容要求,电网规划应实现对输配电服务所需各类电网项目的合理覆盖,包括电网基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深化电网规划编制的技术经济论证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测算规划总投资和新增输配电量,评估规划实施后对输配电价格的影响,更加注重电网规划统筹协调。按照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电网规划应切实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有效衔接社会资本与投资需求,遵循市场主体选择,合理涵盖包括增量配电网在内的各类主体电网投资项目,满足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在增量配电领域投资业务需求。
国内光伏发展势头迅猛。© Greenpeace / Zhiyong Fu
版块二:行业动态
●《经济参考报》:煤炭产业链复工复产“步调失调”[5]
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其行业上游事关能源生产供应,中游关系物流运输,下游连着钢铁、水泥、化工、电厂等基础工业。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煤炭行业全产业链复工复产进程中管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国经济脉动。据《经济参考报》报道,3月以来,山西省的煤炭生产运输行业快速复工复产,呈现产运两旺局面,释放了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然而,与钢铁、焦化等下游行业较快恢复不同的是,作为动力煤需求大户的电力行业却处在缓慢恢复期。下游需求不够旺,与产运环节的红火形成鲜明对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6%,服务业用电量同比下降8.3%;虽然4月工业用电量同比由上月的下降转为增长,但1到4月累计发电量仍同比下降5%。
●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0》[6]
国际能源署(IEA)在5月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20》中指出,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能源投资在2020年预计将下降1/5。危机前对经济增长的温和预期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能源投资最大的降幅。虽然这场危机已触及能源系统的每个部门,但相较而言,燃料供应投资在2020年受到打击最大,而公用事业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更具韧性。当下全球能源投资下滑带来的影响究竟如何,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的速度和可持续性,资本进入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将是一个关键指标。《报告》强调,新冠疫情对于全球能源系统是一次巨大冲击,但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一次引导全球能源系统走上更具韧性,安全的,可持续的道路的机会。
新冠疫情冲击全球。© PetrZewlakk vrabec / Greenpeace
● BP:《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0年发布[7]
《年鉴》2020年版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令人鼓舞,但与此同时,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等趋势表明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净零目标依旧挑战重重。BP首席执行官陆博纳(Bernard Looney)在介绍报告时表示:“ 对于bp而言,疫情凸显了我们地球的脆弱性,并提供了切实将地球重建为更好家园的机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远景的决心,即‘致力于到2050年或之前,不仅成为净零企业,更将助力世界迈向净零’。”《年鉴》指出,受经合组织(OECO)国家需求急剧下降的影响,煤炭消费量减少了0.6%,在一次能源中占比降至27%,为过去十六年来最低。然而,煤炭仍然是发电最主要的能源,在全球总发电量中占比超过36%。全球能源消费净增量中,中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三,美国和德国均创历史最大降幅。
中国依旧是全球重要的煤炭消费国。© NianShan / Greenpeace
版块三:绿和观察
随着经济活动复苏,新冠疫情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 ,5月份全国电力生产明显加快,发电量达59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但整体来说,截至5月份,我国今年发电量共计27325亿千瓦时,电力生产依然同比下降了3.1%。具体来看,5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9.0%,水电发电量下降16.5%,而太阳能发电量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着开年以来的上升势头。
光伏发电之所以能够在疫情冲击之下持续逆势上扬,主要原因有二:(1)逐渐增强的电网消纳能力和发电成本优势使得光伏发电在需求侧占比稳步提升;(2)整个行业的整合转型和不断完善有利于延续光伏产业在各类电源中的突出优势。
疫情之下,光伏发电持续逆势上扬。© Greenpeace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按照最新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9],对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消纳能力开展了测算评估工作。按剔除一季度限发电量情形测算,2020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消纳能力8510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新增消纳能力4845万千瓦[10]。虽然各产业自3月起逐步复工,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我国全年的电力需求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增长依旧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此时增加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提升清洁能源发电在需求侧的占比,除了国家能源转型的政策引导之外,光伏发电日益明显的成本优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彭博的统计测算结果,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38元/千瓦时,已经低于煤电的平均度电成本0.40元/千瓦时[11] 。
2014-2019光伏发电与煤电成本对比(数据来源:彭博数据库)。© Greenpeace
随着技术提升和产能扩张,光伏产业已经迎来了重要转折点。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于5月29日发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12]。与目前仍在执行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规范(2020年本)》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规范的根本目的是加快行业优势产能替代、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在供给侧缩减产能,提升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张产能,这其实更有利于我国光伏存量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光伏发展需要更加重”质“。© Greenpeace
“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发展过于集中。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13],全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要在2020年实现 1.1 亿千瓦以上的规模,然而截止2019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已达2.04亿千瓦,远超规划目标[14]。与此同时,光伏制造行业大量产能处于待释放状态。一味强调扩张产能,追求数量,不利于光伏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应更注重光伏业的发展质量。
2014-2019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数据来源:中电联. 2014-2019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 Greenpeace
总体来看,今年光伏行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是利空 ,但对于大规模龙头企业来讲是利好,意味着在存量光伏中,集资本技术规模于一身的光伏产能有价有市,龙头效应愈发明显。当下,国内疫情形势仍不明朗,补贴退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等对光伏业的考验仍将继续,光伏行业需要的不再只是产能扩张,更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提升品质,来带动整个行业在转折点完成跨越式成长。在硬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软成本已经成为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对大多数民营光伏企业而言,资金成本、管理成本高严重影响了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近年来,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气候融资等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的实施皆旨在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软成本的下降。促进这些金融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将为可再生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夯实的基础。
2020年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Siomn Lim / Greenpeace
此项目已在北京取得临时活动备案